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五期「走讀屏東」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五期「走讀屏東」(2019/05/04, No.5)




















募資訊息:

關於媒體的經營,稿件書寫、編輯排版、印刷派送都需要經費,可否邀請各位,以實質的方式支持,每月贊助1000元,讓書寫與出版可以繼續進行。這些支持的資源,不僅是書寫的動力,也將會是知識啟蒙的所在。將會於《在地方好》刊物上,註記支持者姓名(或公司單位),以表微薄的感謝之意。

匯款資訊如下:
1-戶名: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2-銀行:新光銀行 東園分行
3-銀行代碼:103-0967
4-銀行帳號:0967-10-018152-0

匯款成功後,請用電話或E-mail聯繫。
聯絡電話:鄭中信 0921-210358(加Line好友,可用手機號碼搜尋)
電子郵件:b8715367@gmail.com
---------------------------

以形式創造意義:
談「走讀百年城市公園」的活動企劃

(鄭中信/撰文、梁偉樂/攝影)

文化部在4月17日所啟動的「2019世界閱讀日」,是台灣第三次以全國性的規模,響應世界閱讀日的活動。今年的主題,在推動「文化路徑」及「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架構下,設定為「走讀台灣」,與4月13-14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的「共筆臺灣:地方學的新展望研討會」相互呼應。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從4月20日開始,到5月5日(後來延長至5月20日),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博物館、獨立空間,總共超過六百二十個合作單位,舉辦一百場以上的走讀,讓居住在台灣的我們,可以對生活、生長的土地,有更多、更深入的認識。

位於台灣南端的屏東,由最南的恆春鎮「紅氣球書屋」作為統籌,號召了位於屏東市的「小陽。日栽書屋」、「在地方人文空間」、「南國青鳥」、「繫。本屋」,東港鎮「有情書」、長治鄉「在。繁華阿嬤家」,以及琉球鄉「小島停琉」等空間,形成網絡串連。在「走讀台灣」的理想下,紅氣球書屋邀請墾丁國家公園解說教育課林瓊瑤,走讀琅嶠古城(恆春舊名)。位於海中央的小島停琉,以海洋環境為訴求,走讀海岸、淨灘海岸。位於阿緱古城(屏東舊名)的在地方人文空間,則邀請撰寫〈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創設、管理與地景變遷〉(發表於2015《屏東文獻》)的利天龍,於5月5日星期天早上(10:00-11:30)走讀屏東公園。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籌劃刊物編輯時,便開始思考屏東公園的意義,正好以世界閱讀日作為契機,將想法訴諸實踐,策劃「走讀百年城市公園」系列活動。屏東公園在1902年規劃建設,是台灣少數已經達到百年的公園。公園的設置,是現代化城市規劃的環節,它為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開闢運動空間,興建下水道工程設施;規劃並實施管理辦法,形成公共制度;乃至於日後的電燈設置、自轉車競技場的建設,展示科技的發展,對日治之前的台灣來說,全部都是現代性衝撞。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百多年的時間長流中,台灣陸續發生政權更替,城市規劃變革,屏東公園成為堆疊紀念碑的所在地,與屏東相關的石碑、設施、裝置處處可見,儼然成為巨大的博物館,有著豐厚的歷史資訊。這些遺址靜悄悄在公園的每個地方,在住民們習以為常的活動中,舊痕跡逐漸注入了新記憶。在利天龍的導覽走讀過程中,不只是以地圖畫軸、黑白老照片交相比對,協助讀者對照今昔變化,推估樹木栽種的年代,公園規劃與施工的變異,人工設施的搬遷移動,透過管理思維與使用方式的變動,逐步認識公園的歷史痕跡。另外,還搭配豐富且深度的人文思考,引導民眾思考建築工法的意義,並加入互動模式,邀請大家描述猴園的記憶,豐富了活動內容,建構了屏東公園的歷史記憶。

走讀台灣的意義,不只是聆聽老故事。老故事需要不斷的描述,讓人認識歷史的紋理,新記憶也需要不斷的創造,在新舊的連結下,締造新的歷史。因此,在利天龍的走讀屏東公園的活動之後,在地方人文空間針對不同世代、族群,繼續在當天下午(14:00-17:00),依然在屏東公園的場域中,設計拍攝人文與自然風景、藍曬公園照片、拓印百年老樹樹幹、速寫地景、朗讀新詩與小說、說繪本故事等活動,加深民眾參與意識,成為公園的主人,創造當代的公園記憶。

每個場次的活動講師都是策劃首選。在攝影的單元,邀請時常遊走於屏東縣市各個活動現場,擔任攝影師的梁偉樂,以攝影之眼帶領民眾觀看公園。部分民眾因為參與前一場次的走讀,意外促成了分享記憶的互動。具有媒體背景,喜好文史工作的陳品君,琢磨公園的意義,為了讓民眾對公園產生更多的情感與想法,以藝術行動的概念,設計老樹拓印的活動。參與者以彩虹的色彩,以集體創作的形式,為矗立在九重葛花架旁的老樟樹拓印。地景速寫的單元,則是邀請《街屋台灣》的作者鄭開翔,帶領民眾共同繪製公園景觀。大家紛紛坐在畫家旁邊繪畫,留下了公園寫生的記憶。藍曬的單元,則是邀請來自馬來西亞,熱愛影像創作,就讀於文創所的呂鎰榮負責。為了讓公園的記憶得以延續至回家之後,特別挑選屏東公園照片,製作負片。雖然天空飄雨,依然紫外線不足的條件下,順利帶領參與者完成作品。在繪本故事的單元,邀請曾經在幼兒園教學,熟稔說故事劇場的林乙宣,以故事圍裙的方式,說赫姆・海恩《最奇妙的蛋》這則故事。不只是圍裙口袋裡藏了自製的布偶、道具,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唱作俱佳的表演形式,連大人也哈哈大笑。朗讀文學的單元,則是邀請熱愛創作,不規避議題的張玉伶擔任,精心挑選與台灣歷史有關的新詩(例如陳黎〈二月〉、楊牧〈成年禮〉)、小說(例如吳明益(2015)《單車失竊記》),成功邀請所有的大朋友、小朋友,共同朗讀詩文,在會後也獲得迴響與討論。

在地方人文空間認為,讓活動的時段衝突,會造成被迫選擇的局面,可以間接促進參與者認真思考,找尋自身真正的需求。因此,在下午的六個場次中,故意設計攝影與藍曬的時段重疊(14:00-15:00),拓印與故事朗讀的時段重疊(15:00-16:00),速寫與故事朗讀的時段重疊(16:00-17:00)。考量參與者可以因應選擇而順利移動,各個單元的活動場所相距不遠,彼此可以遙望。另外,閱讀畢竟是極為個人的情境,為了達到推廣閱讀的效果,特別設計兩個場次的故事、朗讀。以活潑的說故事繪本,放在前三十分鐘,引起閱讀的興趣;以寧靜的朗讀新詩、小說,放在後三十分鐘,進入閱讀的情境。在一動一靜的相互搭配之下,成功讓親子族群留下,聆聽完整的場次。

不論是走讀、攝影、拓印、繪畫、藍曬、說繪本故事、朗讀文學作品,目的都是為了創造參與者的新經驗。響應2019世界閱讀日的活動企劃,是期望透過綿延不斷的藝文活動,建立地方情感,持續創造下一個百年的價值與意義。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