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期「紙上音樂會」

在地方人文空間《在地方好》第十期「紙上音樂會」(2019/06/08, No.10)





















雨傘運動: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

(鄭中信/撰文)

吳文基曾經在香港雨傘運動現場,用參與式創作的方式採集故事,再與音樂同好共同填詞、譜曲,進行歌曲創作。他以「雨傘運動:香港社運音樂的愛恨情仇」為題,討論香港雨傘運動(2014)的社運音樂如何產生(被選擇、被拒絕)、如何參與、如何傳唱。認為社運音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包含類型),第一類是挪用現成歌曲,例如〈血染的風采〉(1986)、〈海闊天空〉(1993)做為代表活動精神的主題歌,群眾(或是聽眾)隨之唱和。第二類是藝術家做為主體,針對為事件或社群進行創作,例如郭達年、黃衍仁等等音樂人的參與,有〈撐起雨傘〉(2014)作品產生傳唱。第三類則是藝術家(藝術社群)與群眾共同創作,例如吳文基所參與的「革命中的廿四小時」計畫,請群眾提供故事,藝術家將故事轉譯為音樂歌曲。第四類是藝術家為協助角色,進入到社區(社群)中,協助群眾創作旋律、歌詞、編曲、演唱。第五類是群眾成為素人藝術家,自主創作演出。

香港社會運動主要挪用現成歌曲有兩首,一首是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又稱八九學運)之後,每年所傳唱的歌曲〈血染的風采〉,另一首是黃家駒詞曲創作的〈海闊天空〉。但是,這兩首歌的歌詞,其實並不太符合香港的處境,例如陳哲作詞、蘇越作曲〈血染的風采〉強調軍國主義,歌詞中重複出現黨的意志的歌詞;而〈海闊天空〉的創作始末,原意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意指接受現狀、屈就現實,是黃家駒對於音樂環境貧脊的悲鳴與妥協。據吳文基的觀察分析,〈血染的風采〉音樂旋律由緩和逐漸高昂,可以引領士氣;黃家駒的〈海闊天空〉是香港本地創作歌曲,樂團所引申出的青春、自由,頗能獲得共鳴,都有其挪用的合理性。

據吳文基描述,雨傘運動現場所聚集的群眾,只要有人唱出〈海闊天空〉的歌詞,例如「今天我」的起音,周邊的人就會群起合唱,將歌曲唱完。類似的行為,不斷在各區域、時段重複。有人認為,這種重複性的行為,久而久之成為能量的消耗。其中,本土派對這樣的唱和不以為然,以「左膠」的詞彙攻擊唱和〈海闊天空〉的群眾,甚至出現驅趕的行為,形成內部的緊張氣氛。另外,黃衍仁與好友曾經於2011年響應「佔領華爾街」而進行了佔領中環,對於運動、抗爭與過於日常生活的連結,容易模糊抗爭訴求,有過深刻的反思。所以,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現場,陸續出現擺放桌子泡茶聊天、打桌球、打麻將的行徑,讓本土派激進份子不滿,而將和平抗爭與「左膠」標籤劃上等號,批判各類藝術參與。

為了避免無謂的內鬨,主張和平抗爭的群眾便自我約束的排除唱和行為,〈海闊天空〉因此成為自我約束下的「禁歌」,雨傘運動的後期,便不再出現傳唱。而〈海闊天空〉的波折命運並未因此終止,這首流行歌曲,擁有足夠的空洞(縫隙),讓人可以自由詮釋,賦予不同的意義。這首歌曾經擁有大量的受眾,因此在雨傘運動之後,被大量移植到各類廣告中(馬雲用〈海闊天空〉拍攝個人MV,黃家駒的弟弟利用黃家駒的全息投影,拍攝合唱廣告),成為資本主義收割的對象。當初的政治運動歌曲,從自我審查下的停止傳唱,到資本主義的收割,讓〈海闊天空〉已然與政治斷裂,成為去政治化的歌曲。

在「左膠」的標籤下,藝術工作者參與雨傘運動的難度相對提高。在雨傘運動開始(9/28)不久,吳文基便加入了「革命中的廿四小時(24 Hours in the Revolution)」(10/2)活動,以聆聽故事的方式,收集街頭中各種不同立場的想法,認為彼此相互理解,有可能減少衝突的發生。因此遊走於左派與右派的重疊區域,預計每小時為一則故事寫一首歌,完成24首故事。雖然沒有在時限內完成任務,反而看見溝通的可能性,進而去除限時創作的規章,持續在街頭傾聽,總共完成40首歌曲。行動過程中,將搜集的故事寫在厚的廢紙板上,供來來去去的民眾閱讀,也在現場演唱創作的歌曲,完成音樂版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吳文基特別分享了三首歌,其中「門閘」講述兩個不同立場的父女,都擁有剛烈的性格,卻也因為性格如此相近,成為無法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關於「紅」這首歌,描述曾經是共產黨青年團的母親,想起當年綁上紅色領巾的自己,以及現在頭破血流的子女,相互的對比與反差,闡釋心中的不捨。還有「姐遮飄下去」,描述一群婆婆媽媽捨不得年輕人被烈日曝曬,被煙霧彈燻得眼淚直流,於是從天橋上丟下一支支張開的雨傘,希望可以幫上些什麼(說這則故事的媽媽,曾在之前的71遊行佔中預演時,被警方捕捉,當時總共有511人被捕。而9月28日,在人行陸橋上,為抗議民眾丟下的雨傘,成為了抵抗的象徵。這樣的行徑,也是雨傘運動的名稱由來)。

吳文基在「革命中的廿四小時」行動中發現,立場的差異,並非是全然的對立,是因為生長環境不同而造成。在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故事中,讓不同立場的人得以駐足停留,閱讀大字報,並且聆聽演唱。雖然不知能否達到彼此理解的效果,但是,每種促成理解的機會,都值得努力嘗試。

備註:
註1:本文由「在地方人文空間」的「音像星期五」(2018/06/01)活動紀錄改寫。
註2:關於「左膠」(Leftard)詞彙結構屬於偏正式,語意的重心在於「膠」。而「膠」的詞彙使用,最初來自於香港網路術語「硬膠」,意指愚蠢、思想僵化等等負面語義。而「硬膠」是取自於廣東粗話「戇鳩」的諧音,在語音上「膠」與「鳩」連結,所以結構為「N+膠(鳩)」的詞彙,都極具貶義。「左膠」即是對於左翼份子的貶稱,泛指不現實、只講理想、小清新(快樂抗爭)的人,縱使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簡稱「合理非非」),也會被激進的本土派貶抑為無所作為的人,對於社運沒有幫助,還會毀損形象,甚至引領墮落。其中,黃家駒〈海闊天空〉(Beyond, 1993)歌曲的傳唱轉折,最具戲劇性。

1986 〈血染的青春〉:https://reurl.cc/8RE54
1993 〈海闊天空〉:https://reurl.cc/QgreZ
2014「革命中的廿四小時」:https://reurl.cc/j2zyD

當搖滾成為參與歷史的方式:
談ChthoniC閃靈樂團〈鎮魂醒靈寺〉

(鄭凱謙/撰文)
ChthoniC閃靈樂團( CHTHONIC 閃靈),其團名ChthoniC為希臘文,為眾鬼神聚集之地。其歌曲內容以台灣鬼神傳說、歷史為主軸,融以二胡、嗩吶、尺八、三味線等樂器於金屬樂曲中。這次要介紹的不是較廣為人知的皇軍或是暮沉武德殿,而是與收錄於2011年發行專輯《高砂軍》中的最後一首歌曲〈鎮魂醒靈寺〉。醒靈寺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上(愛蘭,古稱烏牛欄),醒靈寺下的愛蘭橋,也是目前埔里地區與魚池鄉(日月潭)、台中市等地的交通要塞。

閃靈樂團於《高砂軍》專輯發行當年,於醒靈寺廟埕舉行【醒靈寺大決鬥】演唱會,而本日介紹的歌曲〈鎮魂醒靈寺〉的MV,即為當時演唱會的畫面。〈鎮魂醒靈寺〉主要講述二二八最後戰役「烏牛欄戰役」的故事,並佐以神話想像。此曲描述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黨軍由基隆與高雄兩路鎮壓反抗勢力,而台中青年學生組成的青年軍二七部隊,從台中敗退到埔里,再退至烏牛欄地區,駐守醒靈寺。於醒靈寺與國民黨黨軍隔著吊橋(今愛蘭橋)對峙。醒靈寺內的乩童潘正源,為了拯救夥伴潛往地府竊取生死簿,不料最終仍被鬼王制伏判刑,只能看著同伴們在獨裁政權下斷背命輪迴(潘正源部分為閃靈創作神話故事,其餘皆為史實,而此首歌曲的描述內容也以此為主體)。1947年3月16日,二七部隊僅存不到五十人,彈盡援絕後將武器埋藏後逃離,而二七部隊成員之一黃金島先生曾到牛耳石雕公園參與《二七部隊》紀錄片放映。

註:埔里武德殿為當年二七部隊指揮本部(今埔里鎮公所),同時也是1930年霧社事件日本軍隊的剿番本部。


每個人都罹患著思鄉病:
談陳昇(2017)《南機場人》專輯

(林儷芳/撰文)
(原文刊載於2018/01/12「我與我共存亡」個人網站。獲得作者授權刊登。)
長年創作不輟的陳昇轉眼將邁入六十。但他卻在2017年相隔頗短時間內先後發行了《歸鄉》(7月發行)與《南機場人》(12月發行)。我非標準昇迷。可這些年聽著他的作品,我感覺到某部分的他沒有變過:還是那麼任性不羈、勇於提出質疑跟所有人的「習以為常」作對。骨子裡還是那樣地浪漫迷人又十足混蛋。

我想到朋友Emma姐描述約翰藍儂與Axl Rose等人:「若作為他們身邊親友伴侶應該會又愛又恨、痛苦得要命,但作為有適當距離的粉絲則相當幸福」,我想這樣的狀況大概也適用於昇哥。

但他真的完全沒變嗎?大概也不全然。可能他真的老了,感受到時間的腳步。總覺他表面上看起來還是一樣嘻嘻笑笑地到處玩、到處看,但內心似乎有些著急,有很多事物想說給人聽。從《南機場人》的發行多少看得出來。陳昇心中重要的錄音室「麗風」面臨拆遷。這裡有他大半青春歲月的軌跡,所以他一定要做完這張專輯。

唱片公司上傳的工作記錄影像裡,昇哥像無賴小孩一樣問著:「你們都不難過嗎?我不要啦!」

這張《南機場人》題材是「南機場」這一區的眷村故事以及時代轉移下外省人們的喜怒愛憎。讓我想起了白先勇先生的小說《台北人》(1971)。只是再更低微一點、緊貼平凡的小人物。
我好喜歡這張專輯。雖然我是道地的台灣小孩,但還是深受感動。我想詞曲內的情感以及對於人生的感觸,早就超越題材。就如李劍青的《仍是異鄉人》(2017)、宋冬野的《安和橋北》(2013)漂洋過海,也打動了台灣聽眾的心靈。

人生一路向前,總會不斷遭遇聚散離合。彷彿活得越久,越要習於面對道別。跟家鄉道別、跟親愛的人道別、跟敵人道別、跟美好的時光道別,甚至要跟過往的自己道別⋯⋯也許你學著接受了。但其中夾纏了幾絲未消化完全的無奈與鄉愁就讓歌曲替你娓娓唱出吧。

每個人都罹患著思鄉病,不論身在哪個時代。

註釋:
註1:補充張潔平(2017)〈陳昇:說故事的自由人〉,刊登於《端傳媒》2017/09/01。
註2:聽完馬世芳先生專訪昇哥(2018/01/15),裡面一段對話聽得讓人好感動啊。節錄於下:陳昇慢慢地說著:「整張專輯的祈願……順沿著剛剛那個黑潭的說法……專輯做的很專注的時候,整個人都會卡在那裡。所以過程裡我就想到我自己的父親;就想到別人的父親。我也想到我的家國;想到兩岸的問題。我沒有那麼偉大。但真的希望做這些事情。我估計即便是雲蓬(周雲蓬)、左小(左小詛咒)、老艾(艾未未)這些朋友們,其實我們的心都希望每人能平和、平順,然後下一代更好。祈願永遠不要有紛爭、戰爭。戰爭是最愚蠢、最愚蠢、最愚蠢的事。我們肯定不是大家心目中的超級民族主義者。但是我們希望,透過我們這種自由書寫的態度,能夠讓孩子們免於恐懼,而有說話的權利」馬世芳先生補充說道:「免於恐懼、免於仇恨。能夠擁有一顆柔軟的心;能夠學習聆聽也能夠學習訴說。說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但都需要慢慢培養跟覺察才夠擁有的能力。歌可以幫助我們擁有這樣的能力」。

2017.07.14發行:陳昇#歸鄉〈歸鄉〉:https://reurl.cc/Ev71R
2017.12.15發行:陳昇#南機場人〈台灣好〉:https://reurl.cc/lOVLv
2018.01.15播出:[馬世芳/耳朵借我]專訪陳昇:https://reurl.cc/0ezV6
-------------------------
募資訊息:
關於媒體的經營,稿件書寫、編輯排版、印刷派送都需要經費,可否邀請各位,以實質的方式支持,讓書寫與出版可以繼續進行。這些支持的資源,不僅是書寫的動力,也將會是知識啟蒙的所在。《在地方好》會註記支持者姓名(或公司單位),以表微薄的感謝之意。

匯款資訊如下:
1-戶名:在地方人文飲食館
2-銀行:新光銀行 東園分行
3-銀行代碼:103-0967
4-銀行帳號:0967-10-018152-0

匯款成功後,請用電話或E-mail聯繫。
聯絡電話:鄭中信 0921-210358
(加Line好友,可用手機號碼搜尋)
電子郵件:b8715367@gmail.com






留言

熱門文章